长安奔奔这辆曾在人民群众中颇具人缘的微型车,距离它的上一次改款已经两年有余了,随着传统动力微型车市场的持续萎缩,我们也很难预测其将来会怎样。不过就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,纯电动车奔奔EV的上市也算是继承了奔奔的“意志”,将这场“人民战争”进行到底。本次我们得到机会试驾奔奔EV,就来看看这“旧瓶”里的“新酒”味道如何。
● 官方续航210公里 支持快充
奔奔EV由一套纯电动系统驱动,分为“180公里”和“210公里”两个版本,并分别拥有高中低三个配置。两个版本均搭载一台永磁同步电机,最大功率75马力(即55千瓦),最大扭矩170牛·米,从扭矩上看,大约相当于一台1.6L自然吸气发动机。
奔奔EV的电池组被放置在座椅下方,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电池组占用本就不算充裕的后备厢空间,使空间分配更加合理。
我们来粗略地算笔账,以“210公里”车型和北京地区为例。北京家用电价约为0.5元/度,户外充电桩电价约为1.5元/度(含服务费),官方宣称奔奔EV充满27.5度电后综合可续航210公里,那么由此可以得出:在家充电的情况下,新车每百公里的行驶费用约为6.5元,而在户外充电桩/快速充电桩充电时,每行驶一百公里就需要19.5元了。
● 动力线性 悬架偏软
长安奔奔EV的动力调校并不激进,起步时没有大部分纯电动车型那种“蹿出去”的感觉,相反,它的动力输出很柔和,电门的调校也极为线性。
受限于功率,上到80km/h以后,其再加速的能力就非常有限了。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太多,毕竟绝大多数买奔奔EV的车主还是会将它用于城市代步。
奔奔EV在噪音控制方面,由于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,在低速下显得非常安静。速度来到50km/h以后,风噪开始逐渐变大,但整体处于正常水平,不会觉得吵。
总的来说,长安奔奔EV行驶中的质感在同级别的微型纯电动车中是比较优秀的,底盘悬架能够很好地过滤掉细碎的坑洼,而不会显得特别散,但转向不够精确,且转向力度和回正力度都较轻,缺乏质感。动力上没有什么惊喜,显然在设计奔奔EV的时候,节能的优先级就要远高于动力,然而作为一辆城市代步工具来说,这样的动力表现也足够使用了。
● 外观内饰变化不大 液晶仪表缺乏实用性
外观上奔奔EV和奔奔相比差别不大,只在部分位置增加了蓝色装饰件和新能源标识。尽管变化不大,但有了这些点缀,确实远远地就能一眼看出这是一台新能源车型。
奔奔EV的尺寸在同级别的微型纯电动车中处于领先位置,而从实际的乘坐空间来看,优秀的轴距带来了宽裕的腿部空间,前后各坐180cm左右的人也没有问题,但后排的头部空间就相对局促很多,高个子的人用躺一点的坐姿会更舒适一些。
奔奔EV在中控台和门板上全部覆盖硬塑料,这也是同级别车型的普遍水平,并没有给我们惊喜。但其内饰的做工比较扎实,各个位置的接缝都比较均匀。此外,新车没有刺鼻的味道,还是要给个好评。
在配置功能方面,虽然6.1英寸液晶仪表实用性不佳,但倒车影像、手机远程控制、电机和空调功率分配等功能还比较有诚意,也能切实地为电动车车主提供一定便利性。
● 购买分析
对于纯电动车来说,看指导价毫无意义,因为各种补贴后的价格往往不到指导价的一半。长安奔奔EV与相似价位的北汽新能源EC系列、奇瑞eQ等竞争对手相比,功率更大且续航里程也略有优势,可以说是非常强有力的竞争者。但脱开新能源车的圈子,如果5.98万-7.68万的价格让我们在传统动力汽车中挑选,能买到什么?飞度、威驰、POLO或是顶配的宝骏310,无疑,这些畅销车型都有着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使用场景。可以看到,今天的人们选择新能源车或许是因为爱好环保,或许是倡导节能,又或许是被摇号逼得走投无路,至少,他们都需要一个与产品本身无关的理由。而在同样的价位下,要真正打倒传统能源汽车,新能源阵营尚需时日。
● 总结
乘着新能源的东风,奔奔完成了一次“旧瓶装新酒”,从产品力上讲,奔奔EV相比较同级别的微型电动车竞争对手,在行驶质感上有一定优势,虽然也有一些诸如后排头部空间不足、液晶仪表太小等问题,但瑕不掩瑜。75马力、210公里的综合续航以及45分钟快充技术,使奔奔EV处于同级领先地位的同时也为车主带来了更好的实用性。同时,我们也看到,即便补贴后的价格,新能源汽车也难以和相似价位传统动力车型中的佼佼者正面较量,也就注定了它还是少数人的选择。那么结论来了,假如你有私人的停车位,对空间需求不大,又希望节省一些行驶费用或苦于摇不上号的话,奔奔EV是目前微型电动车市场中一个可以开出去的尚可选择。